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接下来我们来看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固然很重要,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不仅包含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要珍惜时光,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并坚持不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死读书;
1.关于“读书”的诗句有哪些
1、《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2、《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劝学诗 / 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4、《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5、《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译文:
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2.关于读书的诗句古诗大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3.《读书》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读书要注意不能慌忙,慢慢地用功去读,才会觉得意味深长。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读书》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的作品。陆九渊,号象山,字子静,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读书》一文的原文是: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两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4.关于读书的古诗有什么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5.关于“读书”的诗句有哪些
与读书有关的诗句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颜真卿《劝学诗》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____陆游《读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____谢逸《送董元达》。
6.关于读书的古诗诗句
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7.关于读书的诗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 杜甫《柏学士茅屋》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王禹偁《清明》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 —— 王维《偶然作六首》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8.关于读书的诗句
古代名人的读书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流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人们,读书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关于读书有关的诗句如下:
1、《读书》《宋代》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古诗赏析: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这首《《读书》陆游 古诗》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一二两句,确是议论。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陆游 古诗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2、《读书有所见作》《清代》 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古诗赏析:这首诗举例了读书的益处与不读书的坏处,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翻译为人的心就像良苗,能养就滋长;苗以泉水灌溉,心用义理养。一天不读书,胸部不好想象。一月不读书,人们失去了精神。
陆游读书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翻译: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
1、归老:年老离任归家。
2、宁无:难道没有。
3、元元:指人民。
4、课:诗中作阅读解。
5、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文学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 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
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读书 陆游 系列:关于爱国的经典古诗词大全 读书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释 归老:年老离任归家。宁无:难道没有。元元:指人民。前两句说,离任回家难道还没有五亩田地可以维持生活吗?我读书的目的原来是为了人民的。课:这里作阅读解。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这两句说,在微弱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已大不如从前了。但我每天仍然要阅读二万多如蝇头一样字的书籍。 赏析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一二两句,确是议论。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原文: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注释
尽:原作「壶」,据钱仲联校注本改。腐儒:谓陈腐不合时宜之学者。《汉书》:「为天下,安用腐儒?」碌碌:凡庸貌。《史记》:「九卿碌碌奉其官。」贾岛《古意》诗:「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青灯:指灯光。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姚偓《南源山》诗:「白雨鸣山麓,青灯语夜阑。」策策:落叶声。韩愈《秋杯》诗:「秋风一披佛,策策鸣不已。」叠鼓:乐器名,俗称小击鼓。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冬冬:鼓声也。《唐书》:「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其行李,以备窃盗,时人遂呼为冬冬鼓也。」山药:即山薯。琼糜:琼浆也,玉糁也。《说文》:糜,糁也。黄庭坚诗:「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创作背景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他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陆游四十一岁。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赏析
其一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指人民)」,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指伊尹、吕尚的进身济世)」,「万钟一品不足贵,时来出手苏元元」,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指尧舜治国之道)」,「古言(指儒家的「济世」理论与思想)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像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这是关键),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其二
该诗首联写夜读的缘起,起笔虽平,却表现了作者济世的理想抱负。颔联写老来读书兴味盎然,令人倍感亲切。颈联说明诗人秋夜常读书至「二鼓」时分,还恋恋不忍释卷。尤其感人的是冬夜,窗外冰天雪地,寒气凛冽,室内却见诗人精神振奋。尾联以睡前进食作结,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好学不倦的情怀。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诗万首」,而诗的首联却以「腐儒碌碌叹无奇」起句,显得意味深长。因为他曾在《融州寄松纹剑》中有过这样的诗句「耻作腐儒长碌碌」。如今竟然能以「腐儒」自居,似乎有悖于早年的一腔壮志凌云。联系当时陆游的境遇,初任隆兴通判,孤寂无侣,落落寡欢,只能用读书排遣心中的抑郁,便有了「独喜遗编不我欺」。所以,回过头再去品味「独喜遗编」还是表现了他一贯积极的入世观。因为陆游读书是为了「济世救民」,有其诗「读书本意在元元(指人民)」为证。
颔联的「白发」令人滋生出老境的颓唐,但是在「青灯」之下,却别有一番意韵。有位哲人曾说过「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所以儿时读书是有滋有味的,早生华发的陆游如今在青灯的陪伴下,仿佛重又回到儿时,享受着读书的快乐。此联写室内夜读,晓畅平易,精炼自然,亲切有味,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
颈联写室外的秋夜。窗外传来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策策」声响,更鼓「冬冬」声报过二更,催促诗人应该歇息了。诗人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尾联写了诗人入睡前的进食的情景。专心读书的诗人感到有些饥肠辘辘,便把山药煮成的薯粥,认为赛过琼浆,于是一个安贫乐道、孜孜好学的诗人便凸现了出来。
诗词作品: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诗词作者:【 宋代 】 陆游 诗词归类: 【寒夜】、【读书】、【理想】
上一篇:深圳落户新政策2021时间
下一篇:挣钱的副业有哪些项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