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冬眠的小动物有刺猬、青蛙、乌龟、土拨鼠、蛇、睡鼠、松鼠、蟾蜍等。
1、刺猬:刺猬属于异温动物,无法自行调节身体的温度,在深秋季节温度降低时,刺猬的体温就会下降,无法维持自身的活动,此时就会进入休眠期,沉睡五个月后,才会苏醒。
2、青蛙:青蛙属于冷血动物,在冬季环境温度过低时,青蛙就会冻死,所以在冬季到来时,青蛙会躲藏在洞穴、泥土或者水底进入冬眠,在春季温度回升后才会醒来。
3、乌龟:乌龟为变温动物,水温在10℃以下时,会静卧在水底淤泥或有覆盖物的松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从11月到次年的4月。
4、土拨鼠:土拨鼠是啮齿目中的一种,当气温长时间低于10℃以下时,就会进行自然冬眠,时间可以长达3-6个月,当气温转暖后会自然苏醒。
5、蛇:蛇也是冷血动物,当冬天气温开始下降变冷时,蛇的体温则随之下降,蛇体的功能减退,当气温下降至10℃时,蛇停止一切活动,开始进入冬眠。
6、睡鼠:属啮齿目,睡鼠科。因有冬眠习性而得名。体型皆小,外形颇似鼠科动物,而多数种类的尾却很像松鼠科的林栖种类。
冬眠的动物有蝙蝠、刺猬、熊、蟾蜍、蛇、蚯蚓、黑熊、北极熊、鳄鱼、乌龟、黄蜂、蜥蜴、蜗牛等地松鼠以及睡鼠等,冬眠时间长短都不相同。
有些动物一到冬天就要进行冬眠,因为温度低,需要保存体力。那么冬眠动物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蝙蝠休眠持续时间:从9月到4月冬眠。唯一的飞行哺乳动物,单独留下的蝙蝠是最长的真正的冬眠者。众所周知,像大棕蝙蝠这样的物种会在六十七到八十天之间长时间休眠。在此期间,他们依靠储存在体内的脂肪,心跳从每分钟400次下降到每分钟25次。到了2月和3月,一些蝙蝠离开它们的冬眠(蝙蝠冬眠的地方)寻找食物和水。当春天接近并且冬眠结束时,大多数蝙蝠将失去大约一半的体重。
刺猬休眠持续时间: 11月至3月下旬冬眠。刺猬是在欧洲,非洲,新西兰和亚洲发现的多刺哺乳动物。通常,刺猬在夏季保持恒定的体温,即35摄氏度,但在冬季开始时,它们的温度会降至6°C,以应对食物的稀缺。刺猬进入冬眠期约2至5个月,雄性在雌性之前休眠。
熊休眠持续时间:熊的冬眠期从几天或几周到六个月或更长时间不等。差异是由于纬度和温度的变化。熊是经历冬眠的动物的典型例子。到处都是熊,从沼泽和山脉到寒冷的北极地区。在冬天到来之前,一只熊会在寒冷的月份里寻找合适的地方。一旦找到这个地方,就会吃掉大量的食物并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导语:冬眠又叫做“冬蛰”,是一种状态,动物在这种状态中,其体温、代谢、生理活动都会下降,用来减少能量的消耗。比如说,蛇冬眠就是不吃不喝,甚至不同种类的蛇会群聚集在一起“取暖”。要一直到春暖花开时,蛇就会苏醒开始外出觅食。那么,除了蛇以外,冬天还有哪些动物需要冬眠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冬天哪些动物需要冬眠
哺乳类动物需要冬眠的有:仓鼠、松鼠、刺猬等;非哺乳类动物需要冬眠的有:青蛙、蛇、乌龟等。在寒冷的冬季,有很多动物会进入冬眠状态,整个冬天不吃不喝,直到第二年春天到来,气温回升。
“冬眠”的种类分为3种,第一种为蛇及蛙等两栖爬虫类的冬眠,其体温与周围环境配合,如环境温度下降则体温跟着下降而进入冬眠状态,己无法进行调节。
第二种为松鼠等动物其体温于平时保持恒温性,在进行冬眠时,可将自己体温下降到接近环境周围之温度,但为了避免体液在0℃以下结冻,其体温维持在5℃上下。
第三种为熊类,熊在冬眠时其体温只下降几度,但能长时间不进食而呈睡眠状态,在严谨的分类下应该是近于睡眠和冬眠之间。
作为熊的近亲,大熊猫凭啥不冬眠?
首先需要说明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熊都要冬眠。为了适应低温天气,大熊猫具有低代谢的能力,但确实没有冬眠的习性。
有些动物如刺猬、旱獭等恒温动物为了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减少能量消耗,会放松对身体恒温的调控,而将体温、代谢速率、心率等都降低到很低的生理水平,进入一种长达几个月的昏睡状态,这就是冬眠;有些动物应对夏天的酷热,也进入一种昏睡状态,成为夏眠。还有一些动物如蝙蝠、蜂鸟等;在各个季节都会由于能量的不足而进入昏睡状态,这种现象叫日蛰眠。
冬眠的方式过冬
一般冬眠动物都是相对体型小的动物,大型动物很少采取冬眠的方式度过食物短缺的季节。
大型食肉动物熊类的冬眠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黑熊在冬眠时,不进食、不饮水、不排尿、不排便,体温虽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大约会降到32-33℃,在受到干扰时可以随时醒来。更有趣的是,熊类还在冬眠期间抚育后代。有些学者认为熊类这种现象是食肉动物的冬睡现象,不是真正的冬眠。
据考证,大熊猫的出现距今已有800万年的历史了,在第四纪约一万多年前的最后冰期的压力下,曾经与其同期鼎盛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大多数成员都已绝灭了,所以大熊猫又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在系统分类上属于食肉目熊科动物,但其食性已高度特化为以竹子为食。从解剖学特征看,大熊猫的消化道基本还是食肉动物的形态结构,但为了适应以竹为食的习性,也发生了一些相应改变,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可以帮助它们消化分解纤维素,但消化道的总体结构上与食肉类动物或杂食类动物相类似,如肠道相对较短,结构简单,没有盲肠等。
熊要冬眠
大熊猫的消化生理学也很特殊:虽然它们的主食是竹子,但由于消化道结构功能等原因,对竹子的利用效率很低。据报道大熊猫对竹子的消化效率仅为17%。同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只有约8-9小时,所以大熊猫每天的食量很大,据相关研究表面,一只大熊猫每天大概会取食竹子10-20千克。
大量进食、食物快速通过消化道、借助肠道微生物的帮助,是大熊猫获得能量和营养的一种策略。与此同时,大熊猫还有维持低代谢水平的能力,这样一来,它们维持自身生存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也相应减少。大熊猫在野外的活动水平很低,这一特点在动物园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大熊猫的行动总是很迟缓,懒洋洋的样子也增加了它们的可爱值。在形态学上,大熊猫的一些能量消耗器官如大脑、肝脏和肾脏等也趋于缩小。
需要不断进食,对能量的需求和损耗偏低,这些大熊猫长期进化的生存策略,决定了它们不需要冬眠也可以安全度过冬季。
冬眠的动物有:松鼠、蛇、青蛙、蟾蜍、亚洲黑熊、蜥蜴、蚯蚓、北极熊、亚洲黑熊、蜗牛、鳄鱼、刺猬、乌龟、蝙蝠、黄蜂、睡鼠、 蜈蚣、 蝙蝠、刺猬、 蜗牛、绝大多数的昆虫、加利福尼亚的夜鹰等,许多动物都会冬眠。
冬眠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种极端的但被调节的体温、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的下降,作为对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冬眠的物种大致可分成两类即主动式冬眠动物和被动式冬眠动物,后者如仓鼠,外部因素,包括光周期,食物和外界温度对这种冬眠周期事件的定时起主要作用。
动物为什么需要冬眠
动物冬眠是为了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动物冬眠主要是外界刺激所致,而外界刺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环境温度的降低,有人对刺猬的冬眠生理做过研究,发现正常的刺猬体温维持在33~37℃之间,当环境温度降到使刺猬的直肠温度低于32.5℃时,就会使其进入冬眠。
2、食物不足,哺乳动物的热量主要来自食物,食物不足就难以维持高而恒定的体温,因此动物冬眠是度过食物不足季节的一种生理适应。
上一篇:北京户口2023年新政策
下一篇:婴儿腋下体温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发表评论